第63集【证佛果 明心性】

我们今天继续给大家讲《白话佛法》


上次跟大家讲到“元明觉”。“元明觉”就是把自心本性中光明的、本觉的、本来的、自觉的“元”,就是我们本来拥有的自性光明、不生不灭的自性,好好地运用起来。实际上得到“元明觉”,首先要控制好自心的杂念还有烦恼。每一个人每一天都会有烦恼,怎么样把烦恼去除?首先要沉淀烦恼。就像一杯茶,茶叶都漂在上面,慢慢等到它沉淀下去,这个茶杯就非常清净了,这就是好茶叶,然后慢慢地明心见性。实际上本性的圆满、觉悟和明心见性,都是一起的。因为当你能够拥有自性、本性、本来的觉悟,来明心见性,你就知道这个世界一切都是不生不灭的。因为没有生长出来,也没有灭除。懂得了这个学佛的基本法则,那么基本的学佛概念和理念就基本上掌握了,这就是学佛的第一步,佛法界讲就是“因地心”。什么叫“因地心”?就是无生无灭心。到了人间,没有很多的欲望,本来就没有欲望,生出了很多欲望,到最后这些欲望也会消除,那最后还是像没有生出来一样,这就是本觉的初始心,叫“因地心”,因此而产生的“因地心”,就是无生无灭。我们到了人间,一切得到的和失去的,其实没有生出过,也没有消灭过。

学佛把准方向最重要,懂了“因地心”,每一天行、住、坐、卧,在人间做什么事情,就会顺着菩萨的心来做,就是“无生无灭”——没有生出这种心,也用不着去灭掉这种心,这样就不会去做“人”了。很多人做人做得很好,都是假心假意,没有本身内在的那种自然的自性光明的本觉。学佛人行、住、坐、卧,哪怕去交朋友、做功德,心一定要保持清明、光明,一些假的话、假的语言,会对修心产生不利的影响。很多人一辈子修心是修给人看的,不是自己真的在修,“你看我修心,你看我现在觉悟多高”,一点用都没有,因为因地,也就是要解脱的因缘,你没有好好地去实践。缘分来了,学佛的缘分或者做人的缘分到了,你没有好好地“圆成证果”,就是没有真正懂得怎么样“圆成证果”地去修证。比方说,做一件事情总有一个报应吧,你不懂得报应,对人家不好,那么人家就对你不好,这叫“因果”。有的人去年曾经对人家不好,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”,可能过了几年之后,他哪一天找到机会对你不好,你还不知道是因为多少年之前曾经造下的因。你在因地上没有理解“觉”和“明”,那怎么能够修成正果?真正修成正果的人,是在因地上,就是在因缘果报上一点一滴都不犯错。哪怕今天讲一句话,比方说一个老板在讲话,你在很重要的时候咳嗽一下,不管是真的假的,到时候大家都笑了,那你已经造了这个因,你可能很快就被老板开除了。你说“为什么?我咳嗽不可以啊?”就是不可以,因为你在这个缘分上造了这个因。

证佛果就是明心见性,就是懂得什么该做、什么不该做。证得一个菩萨的果位很难,证得一点罗汉的果位都很难,想下辈子做一个人,不进地狱,至少要先守五戒。本师释迦牟尼佛已经用佛法教导、教育了我们:“如澄浊水,贮于静器”。“如澄浊水”,污浊的水要把它澄清,我们到人间来有五浊恶世,要把它澄清;“贮于静器”,放在一个安静的容器里面;然后“静深不动”,就是如如不动;“沙土自沉”,就是人身上的烦恼、业障慢慢就会自己沉下去了;那么“清水现前”了,明心见性了。佛陀教导我们的佛法就是:非常污浊的水,让我们要在安静的环境中“静深不动”——如如不动;然后“沙土自沉”,慢慢地就会把杂念、烦恼都去除;“清水现前”,这个清水就是你的本性和良心。很多人为什么有本性、良心?能够理解别人就有本性、良心,能够让自己如如不动,就有这个功能。

“名为初伏客尘烦恼”,“名为初伏”就是最初的降伏,一个人学佛一定要懂得“初伏客尘烦恼”。这就是说,如果你能深深地“静深不动,沙土自沉”,才能“初伏客尘烦恼”,就是最初地降伏人间红尘的烦恼。清净是怎么来的?清净是自己“静深不动”。一个人能够安静,就变得很美丽;一个人整天烦恼,整天满脑子杂念,就变得非常肮脏,不要说美丽了,肯定形象也会受损。我们本来原始本性中,怎么样把清净心修出来?要静,安静能得智慧,“静能生慧”。所有修持的道理佛陀都告诉我们了,佛陀让我们懂得怎么样学会安静,这就是为什么佛法中有meditation(打坐),就是沉淀,让自己“深静”,就是非常深地安静。

在《华严经》中有一句名言“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”,在现实生活中大家讲的频率非常高,嘴巴里经常挂着“不忘初心”。今天师父把这句《华严经》里的金句跟大家分享一下,希望大家懂得什么叫“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”。

首先一定要坚守自己本性和最初的信念,不要忘记自己怎么开始学佛的,怎么样在人间受了很多的苦,立誓要超脱六道、好好学佛,坚守自己的本性和最初的信念。很多人家里有很多烦恼,出来学佛了;过去很多人学佛,因为家里有人身体不好,或者经济上或者在公司里、单位里都发生了很多不好的事情,那时他拼命地学佛,需要得到菩萨的帮助,这个最初的信念和他的本性成就了他的心愿,让他现在能够学佛,能够功德圆满,这就是他最初的本性。其实每一个悟者,有的人开始学佛,有的人出家做和尚,都是自愿的。人生经历了这么多的挫折,菩萨让我们始终不要忘记,就是因为有这么多的艰难、挫折在人间,不能忘记最初为什么要出家,对我们居士来讲,最初为什么要学佛——是因为苦了,因为得到生命中的苦难和生活中的辛苦。菩萨让我们不要忘记,最初学佛是为什么而开始的,怎么样开始心甘情愿地放下了很多人生的私欲、自己的东西。一个人经常想到“不忘初心”,就会有力量,因为初心让你进入佛门。

一定要懂得“方得始终”,要有始有终。经常想到自己“因为当时家里苦,所以我出来修心了”,很重要的,一直坚持这种理念,到了最后就成功了,那么始终如一。为什么说有始有终?什么叫始终?就是一直一样,从开始到结束,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佛人。初心就是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。什么叫“初心”?开始的时候的动力。我们要做一件事情,为什么有动力?记得有一个很有名的人,他怎么会去研究心脏起搏器?因为他家里有一个人就这么走了,他非常难过,所以他就成立基金会,不停地在研究心脏方面做出贡献,这就是他的初心。努力的方向就是你的初心,前进的动力就是你的始终。不要忘记我们怎么会学佛的,我们当时得到的,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能忘记?因为在学佛中,在“始”和“终”的当中会产生很多的迷惑和颠倒。这就是人为什么会争吵,会有不同的理念发生。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,不管有多少困难、挫折,不管前途道路上有多少的迷茫,多么地曲折,我们都要往前进,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会改变。所以保持一颗初心,让你不会改变初衷。

人的毛病总是喜欢“若初相见”,就像开始相见一样,但是时间长了,会慢慢地习以为常,不以为然。让我们不要忘记初心,就是让我们不管在什么时候,哪怕有一样新的东西出现,也要记住是怎么样走进佛门,怎么样开始学佛的。不忘初心,要记住内心最真实的想法。你这初心,你现在内心真实的想法,最初你的想法是什么,你一直要记住它。可能这个初心就是你当时的理想。不管修心中有多少的转变,但是这个理想不能忘记,这就是一个人的原始心,这个人很有良心。不管修心路途有多遥远,不管回天的路经过千难万险、千山万水的阻隔,我们不能放弃,我们跟着观世音菩萨永不迷茫,我们不能忘了过去来的路,不能失去自己的目标。在人间虽然有欲望迷惑人的思维,但是我们一定要永葆初心,一鼓作气,坚持到底,就能看到内心深处最光亮、最纯洁那颗明心。我们如果不想做人生的失败者,一定要学会“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”。

一个菩萨、一个学佛人要“知一切众生心念”,要理解别人。现代社会是不是活在理解别人中?这个人做得越好,就是越理解别人。比方说,你公司做得越大,你肯定理解你的员工;你的家庭越好,说明夫妻之间相互理解得很好;师父跟弟子关系好,也是理解师父多或者师父理解弟子多。“知一切众生心念”,就是实实在在地跟他讲佛法,实实在在地对人讲真话;“起于智业”,就是有智慧。菩萨知道我们一切众生心里的念头,而且菩萨依照着我们众生心里想什么来开导我们什么法,这就是智慧。实际上用菩萨的智慧来做菩提的事业,因为理解才能成功。
在这个世界上,任何一个人想获得成功,首先必须理解。比方说你是造汽车的,你必须理解汽车的结构;你是灵魂的工程师,你必须理解每一个人的精神和灵魂。希望你们要懂得“智业”,是智慧的大佛智的一种业(大事业)。因为菩萨懂得众生的心,所以能“应机说法”。师父给你们说的佛陀故事里,佛陀是到哪里就说到哪里,应机说法,对弟子所提出的问题现场就回答。智慧越高,越能巧妙地度众,越能了解众生。真的有智慧的人,能够巧妙地去理解众生,应机说法。

“智业”就是用我们能够理解对方的他心通,去造就众生的福报和福业,用自己理解对方的意念、心行,去教导天地人三界有形和无形的众生。为什么我们称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三界导师?所以要用菩萨的高境界去度化众生,用心空、意空、念空去度他们。度别人的时候,如果有私心杂念,你的心就没空,别人看得出来,别人就不能接受你的观念。如果你今天意念没空,只是说“我今天度他,我来试试看”,有这种杂念,你度不了别人。你的念头有因为他曾经是谁、他曾经是你的谁,你的念头不空,你度不了众生。师父需要你们用心空、意空、念空这个心去了解众生。菩萨了解众生,除了自己没有念头,没有私心杂念,而且将度人的慈悲心转成一种概念,去帮助你、成就你智慧的道业。

第一自然段: 我们今天继续给大家讲《白话fo法》。 上次跟大家讲到“元明觉”。“元明觉”就是把自心本性中光明的、本觉的、本来的、自觉的“元”,就是我们本来拥有的自性光明、不生不灭的自性,好好地运用起来。实际上得到“元明觉”,首先要控制好自心的杂念还有烦恼。每一个人每一天都会有烦恼,怎么样把烦恼去除?首先要沉淀烦恼。就像一杯茶,茶叶都漂在上面,慢慢等到它沉淀下去,这个茶杯就非常清净了,这就是好茶叶,然后慢慢地明心见性。实际上本性的圆满、觉悟和明心见性,都是一起的。因为当你能够拥有自性、本性、本来的觉悟,来明心见性,你就知道这个世界一切都是不生不灭的。因为没有生长出来,也没有灭除。懂得了这个学佛的基本法则,那么基本的学佛概念和理念就基本上掌握了,这就是学佛的第一步,佛法界讲就是“因地心”。什么叫“因地心”?就是无生无灭心。到了人间,没有很多的欲望,本来就没有欲望,生出了很多欲望,到最后这些欲望也会消除,那最后还是像没有生出来一样,这就是本觉的初始心,叫“因地心”,因此而产生的“因地心”,就是无生无灭。我们到了人间,一切得到的和失去的,其实没有生出过,也没有消灭过。

第二自然段:
学佛把准方向最重要,懂了“因地心”,每一天行、住、坐、卧,在人间做什么事情,就会顺着菩薩的心来做,就是“无生无灭”——没有生出这种心,也用不着去灭掉这种心,这样就不会去做“人”了。很多人做人做得很好,都是假心假意,没有本身内在的那种自然的自性光明的本觉。学佛人行、住、坐、卧,哪怕去交朋友、做功德,心一定要保持清明、光明,一些假的话、假的语言,会对修心产生不利的影响。很多人一辈子修心是修给人看的,不是自己真的在修,“你看我修心,你看我现在觉悟多高”,一点用都没有,因为因地,也就是要解脱的因缘,你没有好好地去实践。缘分来了,学佛的缘分或者做人的缘分到了,你没有好好地“圆成证果”,就是没有真正懂得怎么样“圆成证果”地去修证。比方说,做一件事情总有一个报应吧,你不懂得报应,对人家不好,那么人家就对你不好,这叫“因果”。有的人去年曾经对人家不好,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”,可能过了几年之后,他哪一天找到机会对你不好,你还不知道是因为多少年之前曾经造下的因。你在因地上没有理解“觉”和“明”,那怎么能够修成正果?真正修成正果的人,是在因地上,就是在因缘果报上一点一滴都不犯错。哪怕今天讲一句话,比方说一个老板在讲话,你在很重要的时候咳嗽一下,不管是真的假的,到时候大家都笑了,那你已经造了这个因,你可能很快就被老板开除了。你说“为什么?我咳嗽不可以啊?”就是不可以,因为你在这个缘分上造了这个因。


第一和第二自然段延伸:

第62集【性中相知 元明觉】

佛说,得元明觉,无生灭性,为因地心。这就是告诉我们,你要得元明觉。元明觉是什么?元就是原始的,心明就是心里的觉悟,本性当中的觉悟叫元明觉,是无生灭性,为因地心。无生灭性,也就是说,他根本没有生出来要去灭度的心,因为他不生心,他无生法忍,他没有任何的杂念的心地生出来,他要去灭它干吗。这种就叫圆成果地的修证。用现在的话讲,一个小孩子还没有学坏之前,你跟他讲什么他都接受,他就是一种无生灭性的因地心。还有一种,当你忌妒别人,知道要怎样克制,“我要忍耐,我要有忍辱心”,实际上你已经经过了很多非忍辱的时候,已经经过了很多人间的杂念,在克制、在改变,这和最始的元明觉是不一样的。


所以菩萨让我们要懂得,不管你学佛学什么,要用你原始本性中的因地心来修。很多人说,我已经污染了,怎么办?所以叫你要跳出业报,不要命浊, 重新做人。这是佛陀亲传给我们的。在密宗、显宗里,在这个世界上,佛法的本师是释迦牟尼佛;无论你学什么佛,无论什么宗派,我们的本师就是释迦牟尼佛。你今天在这个世界上活着,无论做什么事情,内心的元明觉就是你的本性。每一个人,无论是坏人、好人,自私的人或者不自私的人,都拥有元明觉,就是拥有原始善良的觉悟和原始善良的本性。(节选)

Zongshu20190207 06:57
要有光明心,为别人着想;在小乘佛法的基础上学大乘佛法
Tai长语:人,每一天要想到未来,每一天都要看到光明。不管做什么事情,人都要学会要有光明心,要懂得慈悲,要懂得能够为别人想,任何事情都要为别人想。但是在修心当中,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都要好好学。小乘要管好自己,不要去造业,不要去伤害别人,懂得守戒;大乘是在小乘的基础上,你如果能够修得好,你才能去救度众生,你自己都修不好,你怎么去救度众生呢?


Shuohua20171006 17:19
怎样是圆满


shuohua20140815 08:19
如何正确理解“觉悟”


白话fo法第88集【佛法的无生无灭】

今天跟你们再讲修心修性,修成佛性。我们修心,实际上是修我们的一颗本性,要修成佛性,寂灭一切自性。就是修心的人最后要修到自己最内心的佛性。你不停地往里修,修到你的本性了,就找到你的佛性了。举个简单例子,你要挖一样东西,挖啊挖啊,找到了,那是到了很深的内心了,找到了你的佛性了。那么这时就要寂灭一切自性。什么叫寂灭一切自性?你当时要挖、找的这个心都没了,因为当你找到了,你把这整个过程全部忘记了,所以人间寂灭了一切自性。这是真正的修心,是一种佛的高境界。

最后的高境界就是无生灭的。什么叫无生灭?就是无烦恼、无生灭。你们想一想,我们的心,烦恼心是生出来的吧?快乐的心也是生出来的吧?当你没有生出烦恼心,也没有生出快乐心,是不是没有生,哪有灭?因为你生出快乐,过一段时间,你会把这个快乐灭掉,你就会痛苦。如果你生出了烦恼心,那你会承受很多苦痛,你等待着灭度,但是可能会觉得时间过得很长。 所以你不去想——不去想快乐,不去想痛苦,那么无生无灭,然后无烦恼,你就能找寻心灵深度的真净——真正的干净和真正的安静,你才能找寻本来的自性清净——本性的清净。所以不贪的人很静得下来,“无所谓,你们有,你们好,我很开心”,一切都是自性清净,那在佛教界讲,就叫真如真性。(节选)

白话fo法12-65. 修悟证道 回归本原
宇宙空相就是让我们得到修悟证道之法,证悟后知道来也空空、去也空空。所以,一个人到最后要回归本原,就是人要善良,不要去害别人,害别人的人终有一天会被人害。人生是空,繁华是假。你这会儿开心吗?开心,但是开心是假的,因为它一会儿就结束了。很多老妈妈想想看,你们年轻结婚的时候,也是蛮有排场、很有面子的吧?结婚的时候小姑娘一个,老公来迎娶你的时候还不好意思呢,现在想一想是不是空的?如果你的记性好,你应该记得自己老公在你面前讲了多少甜言蜜语,可是,现在那些甜言蜜语到哪去了?没有了。人生的真谛就是空空如也。

要明白,我们看到的不是真实的,听到的也不一定是真实的。有个笑话,有一个老婆在电话中跟她在外地的老公说:“老公,我减肥成功了。我结婚时穿的衣服,现在居然全部又能够穿了!”因为结婚后人都会发胖。结果她老公提醒她说:“你要注意啊,你跟我结婚的时候已经怀孕八个月了。”虽然是个笑话,也就是说,那个时候他太太已经是穿着很肥的衣服,现在还能穿上去,说明人还是胖啊。现在的人就是在笑话里讽刺别人,揭示的却是生活真实的一面。(节选)


白话fo法8-43、学到真时是无念
学佛人修得好的话,要连“善的、真如、佛性、不增不减、不生不灭”都不能去想啊。就是说,修得好的人到了后来已经没有分别心。这个是善的,这个是真如啊,这是佛性啊。“哎呀,我的心不增不减”,你就是在增减;“哎呀,我们人是不生不灭的”,你就是心中已经生了又有灭了。想都不要去想这些,那么哪来的生灭啊?生出来我也不知道,走了我也不知道,有什么生灭啊?師父跟你们讲,学佛真的很难啊,学佛学到后来是很高的境界。你什么都不去想,你既然没有生,哪来的灭?你不去想生,哪来的灭啊?你不去动这个因,哪来的果?你想跟那个人吵,因为你跟他吵了,你才会得到他跟你吵的回报。既然想都不想,哪来的想法?


師父讲给你们听,很多学佛人还说:“他对我不好,我想都没有想。”这就是说明你已经想了,如果你有本事,真的想都不去想他对你好不好,你哪来的想法啊?“我这个人才不会跟人家斤斤计较呢!”这句话一出来,你就是一个跟人家斤斤计较的人。不跟人家斤斤计较的人想都没有想过,人家一提醒,我想过这个事情吗?根本没想过,哪来的想法?“我对你没有什么想法,但是……”好了,有“但是”你一定在想这件事,你对他有什么想法啊?如果能真正做到想都不想,你这种人我根本想都不去想,看都不去看,那才叫真正的不生不灭啊,明白了吗?(节选)

弟子开示(二)6、真修实修是为本
修心有几个大忌。世界上的愚人不实修实行,也就是他没有实实在在地修,没有实实在在地行,那真的是很傻的人。例如:一个人今天拜了菩薩了,但是从不好好地修、好好地学,这个人不就是愚人吗?他以为他拜观世音菩薩是假的,磕头是给人家看的,有事情求求,没有事情不求,这种人是最愚痴的人。所以不实修实行的人,而且“偏欲得一真修之虚名” ,也就是说,却想得到别人说他“你修得真好,你是实修的人啊”这样的虚名,让所有的人都看到他很纯洁,他修得很好,实际上他全都是假的,这种人不就是愚昧吗,自己骗自己吗?你到观音堂来修,你就算不能每个月来听课,但是你只要实修,你就是有修的人。反之,就算你天天来,但是你是假的,只是为了给人家看一下,那么你就是一个徒有虚名的人。修心是修你的本性和良心,所以一个人一定要懂得实修,否则就是一个愚痴之人。(节选)

第三自然段: 证佛果就是明心见性,就是懂得什么该做、什么不该做。证得一个菩薩的果位很难,证得一点罗汉的果位都很难,想下辈子做一个人,不进地狱,至少要先守五戒。本師释迦牟尼佛已经用佛法教导、教育了我们:“如澄浊水,贮于静器”。“如澄浊水”,污浊的水要把它澄清,我们到人间来有五浊恶世,要把它澄清;“贮于静器”,放在一个安静的容器里面;然后“静深不动”,就是如如不动;“沙土自沉”,就是人身上的烦恼、业障慢慢就会自己沉下去了;那么“清水现前”了,明心见性了。佛陀教导我们的佛法就是:非常污浊的水,让我们要在安静的环境中“静深不动”——如如不动;然后“沙土自沉”,慢慢地就会把杂念、烦恼都去除;“清水现前”,这个清水就是你的本性和良心。很多人为什么有本性、良心?能够理解别人就有本性、良心,能够让自己如如不动,就有这个功能。

第四自然段:“名为初伏客尘烦恼”,“名为初伏”就是最初的降伏,一个人学佛一定要懂得“初伏客尘烦恼”。这就是说,如果你能深深地“静深不动,沙土自沉”,才能“初伏客尘烦恼”,就是最初地降伏人间红尘的烦恼。清净是怎么来的?清净是自己“静深不动”。一个人能够安静,就变得很美丽;一个人整天烦恼,整天满脑子杂念,就变得非常肮脏,不要说美丽了,肯定形象也会受损。我们本来原始本性中,怎么样把清净心修出来?要静,安静能得智慧,“静能生慧”。所有修持的道理佛陀都告诉我们了,佛陀让我们懂得怎么样学会安静,这就是为什么佛法中有meditation(打坐),就是沉淀,让自己“深静”,就是非常深地安静。


第三和第四自然段延伸:
wenda20161125 01:22:49
明心见性的境界在哪一层天;超脱六道后是否还有业障


Shuohua20180810 27:58
许愿持五戒后梦见剥开长虫的玉米、拿出芯片
女听众:有位同修在菩薩成道日那天许愿持五戒,念礼佛大忏悔文忏悔,当天晚上梦见自己剥开一个长虫子的玉米,拿出来一个芯片。请師父解梦。
師父答:本来是很差的素质,就是因为他许愿了,他就可以慢慢地把自己不好的东西挖掉。“芯片”是代表重新开始。我问你,换上一个新的芯片是不是电脑重启了?(是的)

问27:持五戒有狭义和广义的持戒,在家居士如何能在生活中方方面面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精进持戒?
答27:五戒并不是很难,并不是法師才要持戒,所有人都应该五戒。想一想,可以杀吗,做人可以杀人吗?人不能杀,那么动物也是生灵,也不能杀。做人可以偷盗吗?邪淫可以吗?妄语,很多人问,善良的妄语可否讲?不管是不是善意,只要是谎言就不能说。酒能喝吗?酒喝了会乱性,学佛人不能喝酒,酒后的丑态毕露,有多少人是借酒发疯、借酒壮胆,造成了各种危害,所以酒不能喝。


Wenda20170915 01:32:54
自心不动才能如如不动
女听众:如果我们要经常去观照自己的内心在想些什么,我们在做些什么的时候……我看佛陀的故事里,佛陀曾经让他的弟子们去修“四念住”,让他们要有专注力,然后做一件事情。后来我看您的《白话fo法》,好像是第十册,有写“我们不要经常去想这个事开心了,那个事不开心了,这个事是对的还是怎么样”,就不要过多地去想。是不是在修行不同的阶段,最后不想了,还是一开始要想、要明白,最后才能达到那个阶段,是吧
師父答:对,就是这样(師父,您说我们现在如果经常地去……也不能说是去修“四念住”了,就是会经常去想这些“观身不净……”)你至少要自心不动,你自心不动才能如如不动,你自己要想,“这个世界上,一切因缘都会变成因果,我今天如如不动,因为我有定力,没有欲望。”那境界就不一样了,是这个概念(好的,我明白了)

shuohua20161216 16:06
降伏意念是修行方法的一种
女听众:師父,现在有很多同修动不动出来一些不好的意念。不管是哪种欲望的意念,降伏这种意念也是一种修行的功夫和提高境界的方法,是吧?降伏意念,師父教导我们要收回来,得把这个不好的意念删除……
師父答:降伏意念就是修行方法的一种(因为有很多人控制不住,控制不住这个意念一起,就要把它降伏住,然后是不是转念,把他的意念转成一个好的意念,这样不顺着它走,就能克服掉?)讲得很好,你总算讲对两句了。好好降伏意念吧。


Shuohua20180126 16:05
降伏自己就是要改掉自己的毛病

第五自然段: 在《华严经》中有一句名言“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”,在现实生活中大家讲的频率非常高,嘴巴里经常挂着“不忘初心”。今天师父把这句《华严经》里的金句跟大家分享一下,希望大家懂得什么叫“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”。

第六自然段:
首先一定要坚守自己本性和最初的信念,不要忘记自己怎么开始学佛的,怎么样在人间受了很多的苦,立誓要超脱六道、好好学佛,坚守自己的本性和最初的信念。很多人家里有很多烦恼,出来学佛了;过去很多人学佛,因为家里有人身体不好,或者经济上或者在公司里、单位里都发生了很多不好的事情,那时他拼命地学佛,需要得到菩萨的帮助,这个最初的信念和他的本性成就了他的心愿,让他现在能够学佛,能够功德圆满,这就是他最初的本性。其实每一个悟者,有的人开始学佛,有的人出家做和尚,都是自愿的。人生经历了这么多的挫折,菩萨让我们始终不要忘记,就是因为有这么多的艰难、挫折在人间,不能忘记最初为什么要出家,对我们居士来讲,最初为什么要学佛——是因为苦了,因为得到生命中的苦难和生活中的辛苦。菩萨让我们不要忘记,最初学佛是为什么而开始的,怎么样开始心甘情愿地放下了很多人生的私欲、自己的东西。一个人经常想到“不忘初心”,就会有力量,因为初心让你进入佛门。


第七自然段:
一定要懂得“方得始终”,要有始有终。经常想到自己“因为当时家里苦,所以我出来修心了”,很重要的,一直坚持这种理念,到了最后就成功了,那么始终如一。为什么说有始有终?什么叫始终?就是一直一样,从开始到结束,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佛人。初心就是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。什么叫“初心”?开始的时候的动力。我们要做一件事情,为什么有动力?记得有一个很有名的人,他怎么会去研究心脏起搏器?因为他家里有一个人就这么走了,他非常难过,所以他就成立基金会,不停地在研究心脏方面做出贡献,这就是他的初心。努力的方向就是你的初心,前进的动力就是你的始终。不要忘记我们怎么会学佛的,我们当时得到的,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能忘记?因为在学佛中,在“始”和“终”的当中会产生很多的迷惑和颠倒。这就是人为什么会争吵,会有不同的理念发生。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,不管有多少困难、挫折,不管前途道路上有多少的迷茫,多么地曲折,我们都要往前进,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会改变。所以保持一颗初心,让你不会改变初衷。


第八自然段:
人的毛病总是喜欢“若初相见”,就像开始相见一样,但是时间长了,会慢慢地习以为常,不以为然。让我们不要忘记初心,就是让我们不管在什么时候,哪怕有一样新的东西出现,也要记住是怎么样走进佛门,怎么样开始学佛的。不忘初心,要记住内心最真实的想法。你这初心,你现在内心真实的想法,最初你的想法是什么,你一直要记住它。可能这个初心就是你当时的理想。不管修心中有多少的转变,但是这个理想不能忘记,这就是一个人的原始心,这个人很有良心。不管修心路途有多遥远,不管回天的路经过千难万险、千山万水的阻隔,我们不能放弃,我们跟着观世音菩萨永不迷茫,我们不能忘了过去来的路,不能失去自己的目标。在人间虽然有欲望迷惑人的思维,但是我们一定要永葆初心,一鼓作气,坚持到底,就能看到内心深处最光亮、最纯洁那颗明心。我们如果不想做人生的失败者,一定要学会“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”。


第九自然段:
一个菩萨、一个学佛人要“知一切众生心念”,要理解别人。现代社会是不是活在理解别人中?这个人做得越好,就是越理解别人。比方说,你公司做得越大,你肯定理解你的员工;你的家庭越好,说明夫妻之间相互理解得很好;师父跟弟子关系好,也是理解师父多或者师父理解弟子多。“知一切众生心念”,就是实实在在地跟他讲佛法,实实在在地对人讲真话;“起于智业”,就是有智慧。菩萨知道我们一切众生心里的念头,而且菩萨依照着我们众生心里想什么来开导我们什么法,这就是智慧。实际上用菩萨的智慧来做菩提的事业,因为理解才能成功。


第十自然段:
在这个世界上,任何一个人想获得成功,首先必须理解。比方说你是造汽车的,你必须理解汽车的结构;你是灵魂的工程师,你必须理解每一个人的精神和灵魂。希望你们要懂得“智业”,是智慧的大佛智的一种业(大事业)。因为菩萨懂得众生的心,所以能“应机说法”。师父给你们说的佛陀故事里,佛陀是到哪里就说到哪里,应机说法,对弟子所提出的问题现场就回答。智慧越高,越能巧妙地度众,越能了解众生。真的有智慧的人,能够巧妙地去理解众生,应机说法。


第十一自然段:
“智业”就是用我们能够理解对方的他心通,去造就众生的福报和福业,用自己理解对方的意念、心行,去教导天地人三界有形和无形的众生。为什么我们称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三界导师?所以要用菩萨的高境界去度化众生,用心空、意空、念空去度他们。度别人的时候,如果有私心杂念,你的心就没空,别人看得出来,别人就不能接受你的观念。如果你今天意念没空,只是说“我今天度他,我来试试看”,有这种杂念,你度不了别人。你的念头有因为他曾经是谁、他曾经是你的谁,你的念头不空,你度不了众生。师父需要你们用心空、意空、念空这个心去了解众生。菩萨了解众生,除了自己没有念头,没有私心杂念,而且将度人的慈悲心转成一种概念,去帮助你、成就你智慧的道业。


第五到第十一自然段延伸:
Wenda20200911 37:53
如何理解“不忘初心”;不同境界,“初心”的概念也不同
女听众:师父,经常说的“不忘初心”,这个“初心”对于不同的人来说,就是不同境界跟修行时间不同的人来说,是不是意义不是一样的,是有区别的?
師父答:当然不一样。比方说,你是个菩萨下来救人,这个“不忘初心”,叫你不忘你是菩萨啊。你是一个普通的人,磕头的时候、求菩萨的时候,后来你变坏了,又不好好修了,人家说你“不忘初心”,也就是叫你刚刚开始学佛的时候,你是怎么对菩萨磕头、许愿、放生、念经的。境界不一样的(明白了)


wenda20141212 28:53
学佛要不忘初心,才能改变自己


白话fo法72集 【修心如初 远离迷境】
所以佛经上讲,初发心即成正等正觉。大家想一想,初发心就是本性,当你刚刚开始修行的那一颗心,就是成了正等正觉光明心。佛说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,人的第一个念头看事情是看得最清楚的,刚学佛的时候,看问题是看得最清楚的,看清了道路和方向,成就了菩提,心中有佛,然后慢慢拥有了菩提心,再修,就能修成佛道。最初的那个出家心,那个想一世修成的心,想离苦得乐的心,就是那个求佛之心,才是真诚永恒的如来之心————原来的心。我们修到后来,人越来越懒,越来越不负责任,把什么事情都往人家身上推,碰到不好的事情,都是别人让你这么做的,找出千种理由、万种理由。哪怕对自己的父母亲、对自己的小辈,只要有那些杂念————你永远觉得你是对的,别人是错的,你连初始心都没有,所以你就离正等正觉越来越远。我们做人、做事其实也是一样,很多人开始对菩萨又是磕头又是膜拜,几年下来,初始心不见了,恭敬心不见了。对师父也是,刚刚来的时候尊敬得不得了,慢慢时间长了,越来越油,尊敬心不见了。我们学佛人要“念念菩提中”,生活一年到几十年都是“念念菩提中”,要如如不动,佛在心中。学佛最初的、最基本的一个念头,那就是初心。师父要你们不忘初心,就是最初的一个念头,也是你最后的一个念头;不管做什么事情,不能有始无终,要有始有终。学佛到后来,不能把最初的一念善和一念成佛的心给修掉、丢掉、找不到,否则你永远得不到学佛的基础。

师父跟大家讲,“学佛如初,成佛有余”。学佛人不管学多少年,就像初始心一样,成佛一定有余。一个出家人要“出家如初,成佛有余”;一个在家居士要“修心如初,成佛有余”。就是不管一年到几十年,我们要像第一次念经那么诚恳,第一次拜佛那么感动,如果拥有这个心,你早就修成了。诚恳的决心,不是用语言可以表达出来的。很多人修心到后来,跪在菩萨面前用的是那颗诚恳的心,那是一种无上菩提的智慧之心,不需要跟菩萨讲很多话,心中充满着感恩,才能让你“成佛有余”。(节选)

【第77集】【患得患失是障碍】视频集


wenda20130512A 08:48
在度人时如何做到恒顺众生、善观因缘、妙法度人
女听众:我们应该善观因缘地去度人,但是有时候我们看不到潜在的是善缘还是恶缘,也看不出这个人的因缘有没有成熟,遇到不同脾气的人可能会格格不入,彼此心里都会产生障碍。请问师父该怎样去善观因缘才能做到弘法度人的时候既恒顺众生,同时又让他欢欢喜喜地接受佛法?
師父答:实际上恒顺众生、善观因缘都是一种妙法。善观因缘就是要会看人,什么叫因缘?比方他跟你说到佛法的事情,他说:“哎哟,我们应该度人。”比方中国现在地震,你跟他一讲,他马上说:“哎哟,真可怜,我们应该救度、应该帮助他们,我们有钱出钱、有力出力。”这种人就有善的因缘在里边了,学佛的基础已经有了,这不叫善观因缘吗?听话听声、锣鼓听音。什么叫善?就是很仔细地看因缘果报。这个人如果是很有善心的人,就可以度他。这个人跟他一讲话,他马上嘴巴里满口胡说八道,你能度他吗?(不可以)你把Tai长的书给他看,他把它扔了,说不定还包垃圾呢。要明白,善观善观就是用菩萨的因缘、用善良去观察世界上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众生,他们所做的行为、思维和语言。从语言、思维和行为当中是否能够看到慈悲心,到底是恶的还是善的,缘分看出来之后你就可以知道,他到底可不可以度。这个人你跟他讲话,话不投机半句多,你说这个人怎么跟他善观呐?你怎么样去把好的东西劝他呢?没办法的。


白话fo法10-26.理解就是智业

菩萨说,知一切众生心念,如应说法起于智业,也就是说,菩萨让我们要懂得知道众生在想什么,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闻声,当一个人在世界上学佛,如果你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,你很难应如是说法,当你不知道众生的需求,你就不能相应地让别人知道佛法的精髓所以,能够度人成功的人他至少是知一切众生心念,这个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,也就是说学佛人必须有智慧,有智慧才能造就你的善业。


大家想一想,当别人能够知道你生出的心和念头,那么你就会对这个人产生一种恭敬感,当菩萨能够知道众生在想什么、需要什么,你们众生就一定知道菩萨会给我们带来什么,这就是如是说法。经文里有“如是说法”,就是说,依照众生的心想什么,我们就来说什么法,这就叫智慧。用智慧来做菩提事业,用众生的这种善念和菩萨给你的智慧,你来行菩萨道,做菩萨的事业,这样的话,这个智业就是启发最大佛智的一种善业。当一个人碰到什么事情都没有办法的时候,这个人叫没有智业;当一个人碰到什么事情都有办法的时候,这个人就产生了智业。


智业实际上是因为你懂得别人的心,当你懂得别人的心,你就懂得菩萨是怎么来懂得众生的心的,所以,学佛当中,度人也好,去帮助别人也好,能应机说法就是相应法。有一个词“随机应变”就是现代说法,实际上你只要能够应机说法,你的智慧就越高。当你跟别人谈话或当你去度化众生的时候,如果你把这些度众生全部设计成了一个方案、一个计划,你反而得不到,而当你应机说法的时候,你越说越巧妙,你越说越能够理解众生,能够跨越众生和你的隔阂。为什么每一位菩萨来人间度人都是相应法?就是你是什么身,他就会用什么方法让你得度。妙法的前提就是如果你要做菩萨,你就要了解众生,所以一个能够学佛成功的人,一个能够成为菩萨的人,他首先要能够了解别人。


师父跟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智业,智业就是用自然神通的成就造福众生,这种是大神通。其实每个人都有神通,你能够知道别人说什么,你就是拥有神通,你能知道别人想什么,你就是有神通。你们想想看,孩子跟你们讲话的时候,如果你能知道孩子想说什么、想做什么,你不就是有他心通吗?孩子小的时候一叫“妈妈”,你就知道孩子想干什么,“爸爸,我想……”“你不要讲,孩子,我知道你想干什么。”你就知道他想做什么,所以,用这种感应来造福众生,实际上就是用你的意念和心行指导天地人三界,心行就是心理行为,当你理解别人的时候,你用不着动作,也用不着说话,你用这种境界去度化众生,你就可以教导天地人三界,所以,菩萨的智慧可以让人在人间拥有天上的境界,在人间拥有人间的境界,在地府拥有救人的境界。


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众生,都需要我们学习菩萨精神用高境界去度化。有形众生就是我们这些人,今天师父能够看到你们的身体,看到你们的头发,看到你们的样子,包括那些动物我们都能够看得见;无形众生是我们眼睛看不见的,眼睛看不见,他们存在吗?存在,那就是鬼、灵性。所以,一个人要度人,要度有形无形的众生,必须要有高境界,如果你没有高境界,你度化不了众生。你境界很低,只是为了赚点钱,这个时候你跟他一样也是为了赚钱,他是不会听你的话的,你只有让他感觉到你不是为了钱,你没有对钱的需求,他就开始慢慢地听你的话了,否则他觉得你跟他是一样的。


高境界能使自己心空、意空、念空,这是什么意思呢?如果你把一切看穿了,你的心里就空了,你的意念当中就会空,你的念头也会空。你们可能会问师父,心空大家都知道,心里空了,不去想事情,那么,意空呢?意念空了,意念是什么?意和念两个字分开来讲,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意就是从外界接收到的一些信息,形成了你自己的一种意;念呢?是由你自身内心组合成的一种观点,成为一个念头,所以,念头就是你自己的内心组合成的,而意呢,是你接触的外界坏境让你产生这个意,所以意和念是两个概念,一个是由外而生,一个是由内而生,所以真正的度人,菩萨能知道你的内心,能知道你的外心,那么内心和外心合在一起,那你就是得到众生的心。


你要理解别人,首先内心要能够接收到对方身口意发出的信息,也就是说,你要去度人家的时候,你要知道他过去的行为,他现在所说的话,和他一直在想什么。另外呢,你必须要知道,我虽然度了他,他相信了,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,他这种人会不会变呢?那是从外界来产生自己怎么样去度化他的一个因素。很多人出去度人,人家问他心灵fa门是什么,他就说是念小fang子。所以大家要好好地用心来理解。你知道众生的心之后,依此心,依照这种心转成念头来说法,根据别人心里想什么,你才转成念头来说什么法,这样你就会有智慧的道业,你说出来的话去劝解别人就是行菩萨道(节选)

Related Posts